其他

荐书|蝴蝶梦:我们都曾为了爱情奋不顾身,关心另一个人的命运,胜过关心自己。全球公认,20世纪伟大的爱情经典

2018-04-27 早6点👉 每日读本书

去年今日荐书▼

漂洋过海来看你


这是 每日讀本書 的第469本书

注:点击本文底部链接 ¥4.99获取1折电子书

蝴蝶梦

豆瓣评分:8.5

1万+评分


同名电影

豆瓣评分:8.2

3万+评分



每早六点 15分钟 阅读一本书】

书虫评论:向下滑动查看

  • 有历史的局限性,不过要考虑当时的社会背景,唯物主义实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华生的行为主义是对行为的客观研究而不是对意识的内省研究。目标是观察预测和控制人类与其他生物的行为,巴甫洛夫的刺激反射原理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华生是一个极端的环境论者,强调外因论,这也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 整本专业书,无法利用碎片时间看,因为中途需要停下来做很多笔记。这段时间看书都会做摘要发微博,这本书整本看完,只发了一条。如果不是对心理学抱有极大兴趣,这本书不需要种草。

  • 居然就是阿尔伯特实验的主导者,心理学真是有意思。

  • 有种时过境迁的老旧感而且完全赞同作者受到的道德非议,用婴儿做实验这件事万一留下终身阴影了呢。不过想想在那个年代……还是值得一读的

  • 本书是行为心理学鼻祖约翰·华生奠定地位的一部著作,此书的出版,大概一度动摇了精神分析学的地位,因为它所提出的核心,乃是环境对人格的决定性影响,这一影响奠基于“刺激—反应”的基本逻辑。本书多从小动物的实验推到人格(逻辑略显牵强),或从幼儿着手推演结论(数据甚为详悉),论证出人一切的发展,都源自初始的、也许微不足道的一些“刺激—反应”的结果。其中,对消极反应之影响人格,有深刻的论述,用更生动的言语,可以归纳为生活对天性的阉割,这种阉割最终变成了内化的过程。

  • 接受刺激,产生行动。研究刺激与行动之间的规律是行为心理学的根本课题,也是它成为一门科学学科的基础。

  • 丽贝卡虽从未出场却似乎于无形之中掌控着所有角色的命运,成为每个人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梦魇。故事一波三折,真相扑朔迷离。悬疑气氛的营造和娓娓道来的节奏足见功力,由始至终散发着黑白老电影无法抗拒的独特魅力。虽然并非典型的希氏风格,胖子本人亦对本片颇有微辞,但绝对是名副其实的经典之作。

  • 爱情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真爱却又是何等难寻,每个恋人总有另外一面,遇上正确的是件幸运的事,恋人之间应该相互坦诚,如果信任对方的话,男主角的爱情第二春终于终成眷属。影片的惊悚、阴霾渲染得不错,情节紧凑。最后,必须选好管家。

  • 整部電影是一個瑰麗但陰冷的迷離夢境,中途驀然出現的轉折令人驚嘆,而結尾的意境則唯美得令人輕嘆。


作者语录:向下滑动查看

  • 一个人如果过于敏感和涉世不深, 有许多话其实并没有恶意,而他听起来却像含沙射影、指桑骂槐。

  • 昨晚,我梦见自己又回到了曼陀丽庄园。恍惚中,我站在那扇通往车道的大铁门前,好一会儿被挡在门外进不去。铁门上挂着把大锁,还系了根铁链。我在梦里大声叫唤看门人,却没人答应。于是我就凑近身子,隔着门上生锈的铁条朝里张望,这才明白曼陀丽已是座阒寂无人的空宅。

  • 过去的影子仍寸步不离地追随我们。我们竭力想忘掉那些往事,把它们抛之脑后,但它们随时都会重新浮现。

  • 幸福并非可以估价的财物,而是一种思想状态,一种心境。

  • 我错了,我曾以为付出自己就是爱你。

  • “如果你愿意,来看我们,”她说,“生命太短暂,没时间发请帖。”

全球公认20世纪伟大爱情经典,大陆合法授权。20世纪百部推理经典;BBC百部英国人挚爱文学,1938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希区柯克电影原著。我错了,我曾以为付出自己就是爱你。

推    荐


◆全球公认,20世纪伟大的爱情经典,大陆合法授权

◆我错了,我曾以为付出自己就是爱你

◆20世纪BEST小说——悬疑小说至高殊荣安东尼奖

◆BBC百部英国人挚爱文学作品

◆20世纪百部推理经典

◆荣获1938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希区柯克奥斯卡获奖电影原著

◆我们都曾为了爱情奋不顾身,关心另一个人的命运,胜过关心自己

◆悬念至极,浪漫至极

◆“《蝴蝶梦》是关于嫉妒的一项研究。”——达芙妮·杜穆里埃 

  

内容简介


“昨夜我又一次梦游曼德利。”

  这个故事始于蒙特卡洛。

  女主人公对于时髦的鳏夫迈克西姆一见倾心,很快便答应了他突如其来的求婚。孤身一人的她长久以来都是别人的侍伴,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运气。直到她来到迈克西姆宏伟的乡间庄园曼德利,才意识到,他们新生活的每个角落都仍然笼罩在迈克西姆故去妻子的阴影之中,仿佛这个来意不善的魂灵会爬出坟墓,威胁并摧毁他们的婚姻。


作者简介


芙妮·杜穆里埃(Daphne du Maurier,1907 - 1989)

  在全世界的图书馆里被借阅次数首位的女作家。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英国皇家文学会会员。当代深具影响力的世界级作家之一。

  杜穆里埃一生共创作有17部长篇以及几十种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被誉为“打破通俗小说与纯文学界限”的大师级作家,1938年出版的成名作《蝴蝶梦》甚至影响了一个时代情感小说的走向。

  《蝴蝶梦》自1938年首次出版以来便备受世人关注,出版当年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希区柯克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影片成了他获得奥斯卡Best Picture的电影,也成了他的成名代表作。

  2000年,悬疑小说至高殊荣安东尼奖将这本书评选为“20世纪至佳小说”。2003年,BBC举办声势浩大的“大阅读”(The Big Read)投票活动,有近百万人参与,《蝴蝶梦》荣登“大阅读”所评选出的“百部英国人挚爱文学作品”榜单,成为当之无愧的跨世纪不朽名作。

短 评


《蝴蝶梦》是关于嫉妒的一项研究。

——达芙妮·杜穆里埃


《蝴蝶梦》既机敏又充满令人不安的浪漫氛围,在1938年出版时便立即成为了畅销书。杜穆里埃构建了一把衡量当代女性情感的比例尺。

——斯蒂芬·金


英国小说家中,没有一个能够做到像杜穆里埃这样,打破通俗小说与纯文学的界限,让自己的作品同时满足这两种文学的共同要求。

——E.M.福斯特


作为20世纪影响力颇为广泛的小说之一,《蝴蝶梦》中关于谎言与梦的叫人不安的力量,已经成为了我们文化的一部分。这本书令人赞叹不已。

——萨拉·沃特斯(《荆棘之城》《轻舔丝绒》作者)


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出版物中,这是绝好的也是绝对有存在价值的作品之一。

——阿莉·史密斯(英国当代畅销作家)

是达芙妮的《蝴蝶梦》,让我懂得如何去热爱文学。

——约翰·克雷斯(《卫报》专栏主笔)


《蝴蝶梦》这个故事充满了无限的智慧与才能,文笔优雅、主题明确又充满了悬念。

——《华盛顿邮报》


从第一页开始,读者就被迅速带进了《蝴蝶梦》中曾呈现出来的阴森压抑的氛围中。

——《纽约时报》


——苑举正,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Rebecca和Jane Eyre

作者:散发弄扁舟 

时间:2012-03-11


       刚开始时候,并没有想到这本书和《简爱》的联系,无意中wiki了一下作者,发现她提到了很喜欢勃朗特姐妹。于是很多设定就被对应了起来,丧偶的中年帅哥庄园主,具备吸引女性读者的一切品质。年轻的第二任夫人,以及来自第一任夫人的阴影。不过这本书更像一个彻底的反转,讲述了故事的另一种可能性。《简爱》的焦点在于女主,前任夫人虽生如死,她只是一个需要逾越的障碍;而《Rebecca》的焦点在于前任夫人,虽死犹生,她是一个永远无法跨越的高度,即使Maxim和Rochester的对于他们的第一场婚姻,都只有痛苦和仇恨。最后的大火,一个烧掉了所有不愉快的记忆,成全了女主,一个更像是烧掉了或许可能存在的新的生活。

       书的开头采用倒叙,看完了结尾再回味开头的时候,觉得那仿佛应该是个happy ending——男主女主一起经历了各种苦难的磨练,抛弃了一切内心的隔阂,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可是读过开头的时候并没有让我感觉一丝的喜悦,哪怕是归于平淡的幸福。倒更像是已经没有什么能激发一丝生活热情的捱日子,所剩的不过是生存本身。Maxim用稳健修长的手指有条不紊地剥着橘子,时而抬头莞尔一笑的场景,并不比女主不小心读出与过去生活有一丁点儿关联新闻时他阴沉的脸色更让人印象深刻。Rebecca也许真的胜利了。

       我不喜欢《简爱》,是一本好书,只是不合我的口味。我无法欣赏看似孜孜不倦追求平等和自尊,实则理性克制,努力规划,执念于增加“平等”天枰的砝码,从“被救赎”转换成“救赎者”的人生。而《Rebecca》更像是用Emily Bronte的笔,重新讲述了Charlotte Bronte所构思的故事。纯洁,顺从,隐忍,谦卑不再是被唯一歌颂的品质,而疯狂,骄矜,甚至放荡似乎也不那么惹人讨厌。女主的存在好像只是需要一个观察入微的人来推动故事的发展。一个平凡而毫无特色的人,具有自卑而敏感的特性,只有这样她才能对周围的一切张开所有触角。她的存在仿佛就是为了衬托Rebecca的光芒。连她的名字,也只在开篇的时候隐约地因为“居然被拼对了”而提及。但一直到完,也没有人知道她到底叫什么,她只是“德温顿”夫人。不是她也会是其他的什么人,这样的人太多太平凡,是谁并不重要。而Rebecca是独一无二的。

       看到Maxim对女主坦白过去,并且说他是多么爱她的时候,也许因为第一人称叙述的不自觉代入,我开始的时候竟然有种欣喜感——他真的爱着他,她并不需要一个人同亡灵作战!他一开始的冷漠原来只是因为不够自信。不过这种感觉逐渐转变成了困惑,他喜欢她哪点呢?她和Rebecca就像两个互补的集合,她具备了Rebecca所不具备的,而一个好妻子所应具备的纯洁忠贞。她待人诚挚,品性纯良。这些本来足够了,如果她不是Manderley庄园主的夫人。可是跟主角光芒强大的Maxim放在一起,她就显得太微不足道,难以匹配了,就像一个新版的“灰姑娘”。她怯懦,胆小,自卑,拼命想要得到别人的喜欢和尊重,对Maxim一直是近乎仰视的姿态。而Rebecca,漂亮,聪明,受过良好的教养,能够从容应付一切,轻易地征服所有人的心,这才像是一个盛名在外的传奇庄园主夫人啊。我无法推测作者写作时候的心情和动机,但总觉得Maxim陷入爱情,只是让他的形象变的更完整——当他真正爱一个人的时候,他会这样的体贴温存。为了对比之前压抑着巨大仇恨的爱的表象。而女主依然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

       Rebecca光彩夺目,肆意妄为。她当然不是一个好人,而作者也似乎无意于设立一个界定好人坏人的标准。Rebecca本质虚伪,粗鲁,放荡,恶毒。她有能力营造出一个能够欺骗所有人的完美假象,可是她的乐趣却只在于不断的征服别人,轻易捅破别人努力维持的体面正派的表象,然后将之踩在脚下。从刻板的庄园管家,Maxim姐姐的丈夫,到她那个粗鄙无赖的表哥,她都可以不费力地征服,然后回家以后大笑着讲笑话一样讲给忠心的丹尼太太听。她就像一个缺乏感受力的空洞躯壳,肆意挥霍着她轻易拥有而别人羡慕且永远得不到的一切。她的审美拯救了Manderley庄园,Maxim也不得不承认她有“魔鬼般的鉴赏力”。可这些,她统统不在乎。她带给Maxim的只有耻辱和痛苦,可是最后,一切尘埃落定后,Maxim再次回忆起她临死站着大笑,感慨“Rebecca对我撒谎是有算计的,这是她最后玩弄的骗人绝招,……事情的全部后果,她都已预见到了。……甚至到现在,我也不能确定她是不是终究得胜了”,三观一向正常到刻板的我,竟然并没有产生因为完美的男主被无辜算计了的仇恨感……

       我一度试图揣测作者的价值判断,但作者的自我隐匿的实在很巧妙。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经常让人错觉作者就是在借“我”经历自己生活的片段,陈述自己的看法。可是杜•穆里埃能够纤毫必现地描述“我”的心理活动的同时,另一部分或真实或想象的自我,却仿佛投射在Rebecca身上。Rebecca的放纵和不可理喻,好像又不是完全无法理解的。Rebecca的品性,无论放在男人还是女人身上,都不会成为“良善”的代表。可是想象如果Rebecca是个男人,也许即使她展示了更多隐藏的自我天性,人们也只会耸耸肩说,“他毕竟是英俊智慧又富有的Manderley主人,只要大事上不出错,玩弄个把女人,生活不那么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呢”。女性总是被塑造成为了值得或者不值得的“爱”,舍生忘死的形象——看似羸弱的躯体里,却蕴育着巨大的为了爱情牺牲一切的能量。于是人们纷纷歌颂这种纯洁而忘我的献身。可是用丹尼太太的话说,Rebecca就不是为了男女情爱而存在的。她谁也不爱。想象如果Rebecca从小所受的教养不是成为一个贵妇,掌握治家的能力,也许会是完全不一样的故事。她也许会被写进历史,然后所有的暴戾和狠辣都被后人当作轶事传颂。末了总结一句——成大事的人总是不太一样的,你不能用世俗的标准界定一切。

       Jane Eyre们终其一生努力提高自身价值,以求不站在下风处的各种天枰,对于Rebecca,本来就是不存在或者完全不值得看上一眼的东西。这种带有毁灭倾向的极致的邪魅自我,真是吸引人啊。 






石楠下的丽贝卡——走出《蝴蝶梦》

作者:匿名

时间:2009-02-17


 追忆第一次于文字中看到石楠,是在《呼啸山庄》广袤的荒原上。时隔多日,我如痴如醉地走进《蝴蝶梦》,走进了神秘的曼陀丽,蓦然看到,这里竟也有石楠,只是不同于那野性苍凉的初次印象,曼陀丽的石楠拥有高耸密集的火红,像血一样。

  《蝴蝶梦》(又译《丽贝卡》)的作者达芙妮 杜穆里埃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女性丽贝卡,然而小说中的她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已故的德温特夫人。丽贝卡已不存在,却无所不在,无论生前还是死后,她都能控制着臣服于她的人,控制着曼陀丽豪苑。小说中的“我”作为曼陀丽的新女主人,作为一个曾经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平头小辈,无时无刻不在丽贝卡强大的阴影下胆颤心惊地生活,直到一次船只的偶然搁浅,才揭开了丽贝卡的真实死因,驱散了“我”心中的全部疑团和恐惧。幸福并不像想象得那样,丽贝卡留在世上的忠仆丹弗斯太太在黑夜里将曼陀丽送入了火焰。红霞向夜空散开,将痛苦化为灰烬,然而,火焰真的能将所有的过往埋葬吗?尽管“我”和丈夫永远地离开了豪苑,但梦境中的惶恐还是会以某种无法预见的形式卷土重来。
  从《蝴蝶梦》中醒来,我发现这部作品和《基督山伯爵》一样,在文学史的排行榜上地位不高,然而它们却依然能在读者的心中经久不衰。在《蝴蝶梦》的人物中,最令我感慨万千的就是丽贝卡和她的忠仆丹弗斯太太。
  “我”的丈夫德温特曾绝望地说“丽贝卡得胜了”,而“我”却认为丽贝卡输了。作为读者,一个贸然闯进《蝴蝶梦》的世界的人,我想“幸福”在每个人心目中的定义是各不相同的。丽贝卡在临死前还在嘴角绽开的微笑和那似乎已经预料到最后一次胜利的眼神,宣告了她心中的“幸福”就是挑战的快感和胜利的满足。她在死后仍使丈夫摆脱不了石楠一样密集的惶惶不安,仍使“我”时刻相信“丽贝卡是最完美的”,仍使所有人记得“丽贝卡才是曼陀丽的主宰者”,那么,这一切都实现了,所以她成功地获得了她定义的幸福。而在“我”最终了解“丈夫从未爱过前妻丽贝卡”的瞬间,“我”感觉到她的阴影再也不会来打扰“我”。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上,我认为丽贝卡是可怜的,她从不曾获得爱情,没有体会过那种情感的温暖,她不会懂得付出,没有奉献过与她的外表,教养和智慧同等的善良。她幸福么?是的,她幸福,我认为。只是,那幸福太虚无了,以至于丽贝卡迷失了自己,甚至愿意选择特别的“自杀”方式来追求最后的“胜利”——她的幸福。因此,我感觉到丽贝卡临死前的微笑,除了胜利之外,还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绝望。
  看到书中从未出现过的丽贝卡,我认为她还有值得欣慰的地方,曼陀丽最令人压抑恐惧的气氛的制造者——她的忠仆丹弗斯太太。丹弗斯对丽贝卡近乎变态的崇拜,使她对世界没有任何留恋,即使纵火烧尽曼陀丽也在所不惜,当然,曼陀丽是丽贝卡亲自布置的,石楠花是丽贝卡亲自选定的,丹弗斯不会容忍任何人占据丽贝卡的位置,所以毁了这幢豪苑。丹弗斯对主人的忠诚发挥极致,她唯一的寄托和骄傲都是丽贝卡,丽贝卡真的理解么?书中没有交代,然而我认为,丽贝卡只是依赖和信任这个心腹,她坚信自己的魅力可以使人臣服,她不会懂得人之真情。丹弗斯同样是可怜虫,她最大的享受就是为丽贝卡奉献,她也没有得到过幸福,不曾体会真诚的存在。正是这样固执的可怜人,才使我为之落泪。德温特曾试图相信“一个妻子得有三种美德:教养,头脑和姿色,她三样俱备”,然而小说中的“我”拥有丽贝卡不曾拥有的最重要的美德:真诚。也许因为这样,曼陀丽才会有“我”的存在,黑暗中才会有动人的光明。一场大火结束了《蝴蝶梦》,每个人都从奢华中走出来了,除了丽贝卡。
  我在梦中又回到了曼陀丽,惨淡阴沉的景象中我又找到了石楠,它的根部被灌木紧紧地缠绕,虚伪和浮华被葬在了地下,我看到的,是真诚的重生。 






欲笑还颦,最动人心

作者:匿名

时间:2008-07-27


你可曾注意到琼芳汀的笑。

颤巍巍的,勉强的,感伤的,不自信的,那几乎不是发自内心而是拼命在强颜欢笑,让我想起日本人的一句话,脸在笑,心在哭。

没有格蕾斯凯利的冰冷高贵,也不是褒曼似的俊秀大度,有个最准确的形容词--紧张。
她紧张,永远在紧张。
她就象一个拘谨的英国女教师,平凡,脆弱,象受到惊吓的小动物。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女人要置身在一个神秘恐怖的环境,而且要拯救一个忧悒的男人,那时候,紧张到了极点。

我曾经看过一篇关于她的文章,提到她在自传里是那样的仇恨。恨她雍容的姐姐哈维兰,恨合作伙伴,恨许多人,似乎只感谢凯瑟林赫本这个提携她的人。这个从小生活在姐姐阴影下被姐姐嫉妒的推下水的女子,一个早年丧父的女孩子,从来都缺乏自信和安全感。所以她是如此的紧张和焦虑。

假如她不紧张就没法演戏。
当然,她很美丽,清秀娴静,芬芳幽雅,可是她仅仅如一个温婉的小家碧玉。丝毫不具备女神样的光芒。所以这样的女人更让我们想起自己,因为我们大部分平凡的女人至少象片中的没有名字的女子一样。
所以这部电影只是她的。即便映衬了奥立弗英国式的不稳定感。据说奥立弗很不喜欢她,正好符合影片的疏离感。也许他只欣赏费文丽或者嘉逊那样光彩目的女人吧。

琼芳汀,多浪漫的名字,不知为什么,我总想有一天试制一种香水,就叫这名字,芬芳幽雅而又纯朴亲切。 

今日推荐                    《蝴蝶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